黃埔新征程特訓營 專註青少年軍事素質教育、青少年拓展
培訓教育、黃埔品牌冬(夏)令營
全國報名服務熱線:18028008108、18028008323
基地介绍
當前位置: 首頁 > 最新動態 > 農耕實踐夏令營夯 城市學子下田體驗「汗滴禾下土」

農耕實踐夏令營夯 城市學子下田體驗「汗滴禾下土」

發表時間:2025-04-11


近年來,隨著環境永續與食農教育議題受重視,臺灣各地掀起一波「農耕實踐夏令營」熱潮。這類營隊主打讓都會區學子走出冷氣房,捲起褲管踏入農田,透過插秧、除草、採收等實作課程,重新認識土地與食物的連結。主辦單位表示,活動不僅讓學童理解「盤中飧」的來之不易,更盼喚醒下一代對農業文化的認同感。


從課本到田埂 五感學習深化食農教育 「農耕實踐夏令營」通常為期五至七天,課程設計結合農事體驗、生態觀察與團隊協作。學員每日需完成定額農務,例如清晨巡田水、午後驅趕福壽螺,並記錄作物生長狀況。部分營隊更導入科技元素,指導學童操作簡易土壤檢測儀器,分析酸鹼值與養分含量,將自然科知識化為田間實戰技能。


為強化學習深度,主辦單位安排「從產地到餐桌」完整流程。學員親手收割稻米後,需參與碾米、烹煮等工序,最後品嘗自己耕種的作物。有學童在心得分享時驚呼「原來一碗白飯要經過這麼多步驟!以後絕對不敢隨便浪費。」


都會家庭趨之若鶩 報名人數三年翻倍 據農業相關單位統計,全臺農耕營隊數量從2020年的23個,成長至2023年的67個,參與人數更突破三千人次。分析報名動機,逾六成家長認為「現代孩子缺乏勞動體驗」,希望子女透過農事磨練耐性;另有四成坦言「孩子曾誤認稻米長在樹上」,顯見食農教育的迫切性。


值得關注的是,這波熱潮不僅限於國小學童。部分營隊開設青少年專班,增加農產行銷、土地倫理辯論等進階課程。有高中生在營期結束後發起校園剩食改造計畫,將營養午餐的果皮菜葉製成堆肥,實踐循環經濟理念。


專業師資把關 安全與教育性並重 針對外界對「兒童從事農務」的安全疑慮,主辦單位強調所有活動皆由專業農友與教育工作者共同設計。例如插秧環節會提供護膝與防曬裝備,並嚴格控制烈日下的勞動時間。此外,每塊實習農田均通過無毒認證,避免學童接觸化學藥劑。


營隊亦安排資深農民擔任導師,傳授二十四節氣與傳統農具知識。有導師受訪時感慨「很多孩子第一次摸到牛犁,他們不知道阿公輩就是靠這些工具養活全家。這些文化若不傳承,十年後可能只剩博物館看得到。」


企業響應擴大規模 都會農耕點亮社區 隨著營隊口碑發酵,越來越多企業與社區組織加入推廣行列。北部某科技公司將員工旅遊結合農耕體驗,主管帶頭下田;南部則有社區發展協會開辦「銀少共耕」課程,讓長者指導青少年種植在地特色作物。


都會區也出現創新模式,例如將閒置空地改造為「屋頂農園夏令營」,學員在水泥森林中學習架設水耕系統。主辦方透露,曾有參與家庭因此開始自種蔬菜,減少外食頻率,「食農教育的效果遠超出預期」。


學者呼籲避免淪為一次性體驗 儘管農耕營隊廣受好評,但有學者提出反思。文化大學農業推廣系教授指出,部分營隊過度強調「趣味化」,農務內容流於表面,建議加強後續追蹤機制,例如建立學員專屬的農作成長日誌,或安排學期中的田間回訪課程。


面對極端氣候挑戰,今年已有營隊新增「抗旱作物種植」單元,教導學員在旱季來臨前挖設保水溝渠。這類設計不僅提升實用性,更讓環境教育從體驗深化為行動。


政策支持挹注資源 永續農業向下扎根 農委會近年將食農教育納入重點政策,2024年更編列預算補助非營利組織辦理農耕營隊。相關官員表示,未來計畫與學校合作,將農事體驗融入正規課程,讓「下田學習」不再是暑假限定活動。


從都會兒童握起鋤頭的生疏模樣,到青少年規劃農場復育方案的主動身影,農耕實踐夏令營正悄然播下改變的種子。當越來越多人願意彎腰親近土地,或許正是臺灣農業走向永續的關鍵轉機。


報名電話熱線:
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
 粵公網安備440113020045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