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培訓教育、黃埔品牌冬(夏)令營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
-
微信公眾號
-
凌主任
-
謝教官
近年都會家庭對自然教育的需求顯著提升,一股「農耕實踐夏令營」風潮在各地農村興起。這類營隊主打「從產地到餐桌」的完整體驗,結合農事勞動、生態觀察與食農教育,吸引逾千名國小至高中學子報名參與。主辦單位表示,活動旨在打破都會兒童與農業的隔閡,透過實作理解糧食生產的價值。
農事實作成核心 學員親耕整地、種植到採收 為期五至七天的營隊課程,學員需全程參與農耕循環。首日由專業農夫帶領認識土壤特性與作物季節性,學員需親自操作鋤頭整地、劃分菜畦,並依時令種植地瓜葉、空心菜等當季蔬菜。過程中,講師同步解說有機栽培技巧,例如利用廚餘堆肥取代化學肥料、以草蛉防治害蟲等生態平衡概念。
「彎腰耕作比想像中辛苦,但看到菜苗長高特別有成就感!」一名參與學員分享,每日需記錄作物生長狀態,最終親手採收蔬菜並烹煮。營隊更安排「食物里程計算」工作坊,透過比較進口與在地食材的碳足跡,引導學員反思飲食選擇對環境的影響。
科技輔助創新教學 智慧農業設備進駐營區 為連結傳統農耕與現代科技,部分營隊導入智慧農業設備。學員可操作微型感測器監測田間溫濕度,並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分析數據,調整灌溉頻率。另設計「植物辨識挑戰賽」,利用影像辨識系統判讀雜草與作物,提升學員對生物多樣性的敏感度。
「科技不是取代人力,而是優化資源運用。」活動技術顧問指出,課程特別設計「古今農法比對」單元,例如比較人工除草與無人機噴藥的優缺點,讓學員思考永續農業的可行性。結業報告中,多名高中生提出以太陽能驅動澆灌系統、開發社區共享農地APP等創意方案,展現新世代對農業的創新想像。
都會家長認同理念 盼培養子女惜食態度 據主辦單位問卷統計,逾八成家長認為營隊有助子女珍惜食物。一名家長透露,孩子返家後主動要求減少外食,並挑選有機蔬菜,「連挑食習慣都改善不少」。心理學者也分析,農耕所需的耐心與責任感,能緩解3C產品導致的注意力渙散問題,團隊協作過程更可提升人際溝通能力。
然而,部分參與者反映體能負荷較大,例如烈日下耕作導致輕微中暑。對此主辦方強調,活動前會評估學員健康狀況,調整勞動時間,並安排樹蔭下的生態導覽作為調劑。另針對低年齡學童設計「迷你農園」體驗,以盆栽種植取代大面積耕作,降低入門門檻。
地方政府擴大支持 擬補助弱勢學童參與 這波農耕營熱潮已獲官方關注。農業部門表示,將補助農村社區開設常態性食農教育場域,並編撰標準化教案。教育單位則研議將農耕實作納入中學彈性課程,未來可能結合校園空地推動「學田計畫」。
值得注意的是,偏鄉學校正嘗試反向操作「城鄉交流營」,邀請都會學子協助收割後,由在地學童導覽加工製程,例如將稻穀碾製成白米、用茶葉調配飲品。此類互動不僅深化文化理解,更創造在地農產品的潛在消費族群。
學者呼籲避免形式化 應建立長期追蹤機制 儘管農耕夏令營廣受好評,但有學者提醒需防範「體驗浮濫化」。社會學教授建議,主辦單位應與學校合作,將營隊延伸為整學期的專題研究,例如追蹤同一塊農地的生態變化。此外,需加強師資培訓,避免將複雜的農業問題簡化為田園牧歌式想像。
面對極端氣候威脅,今年部分營隊新增「防災農耕」課程,模擬強降雨與乾旱情境,教導學員架設防蟲網、鋪設稻稈保溼等應變措施。這類進階內容顯示,農耕教育正從休閒體驗轉型為具備現實意義的生存技能培養。
未來展望農業體驗結合職涯探索 隨著營隊類型多元化,高中職學員對農業職涯的興趣明顯增加。主辦單位觀察,近兩年申請農業相關科系的結業學員成長三成,遂規劃「農業職人講座」,邀請青年農民、農業機械工程師、農產行銷專家等分享產業實況。
下一階段,農耕夏令營預計導入國際元素,例如與東南亞農場合作視訊交流,探討熱帶農業議題。主辦單位強調,活動最終目標是培育「具備土地倫理觀的全球公民」,讓農業價值在下一代心中扎根茁壯。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