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培訓教育、黃埔品牌冬(夏)令營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
-
微信公眾號
-
凌主任
-
謝教官
隨著氣候變遷與食安議題日益受重視,近年來臺灣各地掀起一股「親近土地」的教育風潮。今年暑假,一場以「農耕實踐」為核心的夏令營,吸引近百名國、高中學員參與,透過為期兩週的農事體驗、生態課程與團隊合作,引導青少年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,並培養永續生活的行動力。
從土壤到餐桌體驗傳統農法與現代科技 活動首日,學員們踏入位於中部的一處示範農場,在專業農耕指導員的帶領下,學習整地、播種、灌溉等基礎農務。過程中,學員不僅親手操作傳統農具,更接觸到智慧農業設備,例如土壤濕度感測器與自動灑水系統,理解科技如何協助減少資源浪費。一名學員分享「過去以為務農就是靠勞力,現在才知道數據分析也能讓耕作更有效率。」
此外,夏令營安排「從產地到餐桌」實作課程,學員分組採收當季蔬菜,並利用農場廚房烹調簡易料理。活動設計強調「零浪費」理念,例如將菜葉殘渣製成堆肥,果皮則用於天然清潔劑製作。指導員指出,課程目的在於讓青少年認識食物生產的完整循環,進而反思消費習慣對環境的影響。
生態教育融入實作探索生物多樣性與碳足跡 為深化生態意識,夏令營特別規劃夜間觀察與濕地探索活動。學員們手持探照燈,在農場周邊記錄蛙類、昆蟲與鳥類的棲息狀況,並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建置生態地圖。一名學員表示「第一次發現田裡有這麼多生物,才意識到人類耕作方式會直接影響牠們的生存。」
同時,課程引入「碳足跡計算」工作坊,學員透過互動遊戲,比較慣行農業與有機農業的碳排放差異。數據顯示,若全面轉型友善耕作,單一農場每年可減少相當於300棵樹木的碳吸收量。這項結果讓學員們驚呼「原來每天吃的食物,背後隱藏著龐大的環境成本!」
團隊協作與社區連結學員策劃「迷你農夫市集」 夏令營尾聲,學員分組策劃「迷你農夫市集」,從作物定價、攤位設計到宣傳文案皆由團隊自主完成。市集當日開放社區居民參與,部分學員擔任解說員,向民眾介紹農產品的栽種過程與環境價值。活動後問卷顯示,逾八成參與居民認同「支持在地農業」對永續發展的重要性。
指導團隊分析,此類實作不僅訓練青少年的溝通與問題解決能力,更能促進城鄉對話。「許多學員來自都市,過去鮮少接觸農業,但透過與社區長輩交流,他們理解到農村面臨的人口老化與產業轉型挑戰。」一名活動策劃人補充。
專家呼籲農耕教育應納入常態課程 針對農耕夏令營的成效,教育學者指出,此類活動補足了學校教育較缺乏的「環境行動力」培養。研究顯示,親身參與農務的學生,後續有更高比例願意減少食物浪費或選擇環保產品。學者建議,未來可推動校園農圃計畫,將農耕體驗融入自然科或綜合活動課程。
另一方面,農業單位則樂見青年族群對農產業的關注提升。根據統計,近年臺灣新進農民中,45歲以下者佔比已突破兩成,其中部分即因學生時期參與農業體驗而萌生務農意願。相關單位期待,透過持續推廣農耕教育,能為臺灣農業注入創新思維與生力軍。
結語播下永續的種子 2023農耕實踐夏令營雖已落幕,但學員們帶走的不僅是農作知識,更是一顆顆關注環境的種子。隨著極端氣候威脅加劇,如何從日常行動實踐永續,將是這一代青少年無可迴避的課題。而這座盛夏的農場,或許正是改變的起點。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