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埔新征程特訓營 專註青少年軍事素質教育、青少年拓展
培訓教育、黃埔品牌冬(夏)令營
全國報名服務熱線:18028008108、18028008323
基地介绍
當前位置: 首頁 > 最新動態 > 都會學子返鄉下田 「農耕實踐夏令營」掀起親土教育新風潮

都會學子返鄉下田 「農耕實踐夏令營」掀起親土教育新風潮

發表時間:2025-03-17

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,都會區青少年與自然環境的連結日益薄弱。為回應此現象,今夏首度推出的「農耕實踐夏令營」引發家長與教育界高度關注。此營隊以「土地即教室」為核心理念,透過五天四夜的沉浸式農事體驗,帶領學員從播種到收成,完整參與稻作、蔬菜栽培與生態保育工作,試圖重建年輕世代對農業價值與永續生活的認知。



活動亮點跨領域課程設計 連結食農教育與科技應用 營隊跳脫傳統農務教學框架,結合現代農業科技與傳統智慧。學員除需操作小型農機具整地、學習有機堆肥製作外,更導入「智慧農業」體驗單元,包含土壤濕度感測器安裝、無人機田區巡查等實作課程。主辦單位強調「活動目標不在培養小農夫,而是建立系統性思考能力,讓學員理解糧食生產背後的科技與人文脈絡。」


生態廚房實作課程成另一焦點,學員須用當日採收作物設計低碳餐單,並計算食物里程。營養師團隊現場解說烹飪過程的熱能損耗,引導學員反思飲食選擇對環境的影響。有參與學童表示「第一次發現原來炒青菜的火候控制,會關係到瓦斯使用量。」



田野調查啟發環境意識 建立土地倫理 為深化環境教育,營隊特別規劃「農地生態調查」專題。學員分組記錄田間生物多樣性,透過顯微鏡觀察土壤微生物,並對比慣行農法與自然農法的生態差異。研究數據顯示,經過三天觀察,學員對「生物防治」取代農藥的接受度提升逾六成。


夜間課程則安排星空導覽與土地故事時間,由在地長者口述農村變遷史。透過跨世代對話,學員逐步理解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具體衝擊。部分家長反饋,子女返家後主動要求減少冷氣使用時間,並重新檢視家庭垃圾分類方式。



心理層面成效顯著 專家籲擴大辦理 據營後問卷調查,逾八成學員表示「焦慮感降低」,七成五學員養成每日記錄自然觀察的習慣。心理輔導員分析,規律的農事勞動與自然接觸,有效紓解數位世代過度依賴3C產品的壓力。教育學者則指出,此類營隊彌補了學校課程的不足「當課本裡的『永續發展目標』轉化為親手插秧的腰痠背痛,抽象概念才能真正內化。」


值得關注的是,營隊設計融入「風險管理」概念。學員需共同擬定極端天氣應變方案,例如在模擬颱風情境下,討論搶收農作與設備加固的優先順序。此類情境演練不僅培養團隊合作意識,更提升青少年面對環境危機的應變能力。



永續旅遊新模式 帶動地方創生 活動場域選址於近郊活化再生農場,學員住宿由廢棄穀倉改造而成的綠建築。在地小農組成「田間講師團」,傳授因地制宜的耕作技巧,同時開放學員參與農產加工體驗,如古法釀造醬油、竹編食器製作等。周邊社區順勢推出農遊行程,形成「營隊經濟」生態鏈。


主辦單位透露,未來計劃開發分齡課程體系,並建立學員田間實作數據庫,長期追蹤環境教育成效。此外,正與國際組織洽談合作,預計引入海外農業志工進行交流,拓展學員的全球農糧視野。



報名現況與社會迴響 首屆營隊開放報名兩週內即額滿,候補人數已突破三百人。教育主管機關表示,將評估將農耕實踐納入校外教學補助項目。民間團體則發起聯署,要求政府編列預算支持相關計畫,讓更多經濟弱勢學子有機會參與。


面對都會家庭的高需求,主辦單位提醒「務農不是田園詩,學員需完成線上先修課程,理解農業現場的真實挑戰。」隨營隊日誌在社群平台引發轉發熱潮,顯見新世代對土地價值的重新定位,正悄然萌芽。


(本文不涉及任何商業宣傳,純屬教育公益活動報導) 報名資訊即日起開放第二階段登記,詳情請洽官方公告管道。


報名電話熱線:
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
 粵公網安備440113020045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