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培訓教育、黃埔品牌冬(夏)令營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
-
微信公眾號
-
凌主任
-
謝教官
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,都會兒童與自然環境的連結日漸薄弱。近年來,一股以「親土教育」為核心的「農耕實踐夏令營」熱潮在各地興起,成為家長與教育工作者推崇的暑期活動選擇。此類營隊透過實作體驗、生態觀察與文化傳承三大主軸,引導學員從土地中學習生命教育,並重新建立對食物來源與環境永續的認知。
從土地到餐桌,實踐中培養責任感 農耕夏令營突破傳統教室框架,將課程搬進田間地頭。學員需親手完成整地、播種、灌溉等基礎農務,並記錄作物生長週期。部分營隊更設計「一日農夫挑戰」,要求學員從採收蔬果到料理餐食全程自主完成。 「過去孩子以為食物理所當然出現在超市,現在他們懂得計算每顆高麗菜需要60天生長期。」某營隊指導員分享,學員在每日農事日誌中,逐漸理解「珍惜資源」的具體意義。活動尾聲的「田間成果展」更成為親子對話契機,許多家長驚訝於孩子能清晰解說堆肥製作原理與有機栽培優勢。
融合科技與傳統,創新農業教育模式 為提升學習深度,營隊結合現代科技與傳統農法。學員使用微型氣象站分析濕度與光照對作物的影響,同時體驗遵循二十四節氣的古老耕作智慧。夜間課程則安排星空觀察與土壤微生物講座,透過顯微鏡觀察蚯蚓糞便中的有益菌群。 值得關注的是,部分營隊引入「食物里程計算」互動遊戲,學員分組競賽設計低碳食譜。此舉不僅強化團隊合作,更讓永續發展觀念自然內化。教育專家指出,這種「做中學」模式有效彌補學校課程的抽象性,九成參與學童在活動後能正確說出至少三種在地當季作物。
文化扎根,重拾土地倫理價值 除農事技能外,營隊特別著重農業文化傳承。學員需訪談在地農民,紀錄口述歷史中的耕作技藝,並學習以植物染料製作藍染方巾。中元節前後開辦的營隊,更融入祭拜田頭土地公的傳統儀式,由長者帶領學員吟唱勸世歌謠,講解「謝天敬土」的深層意涵。 這種文化沉浸式體驗引發廣泛迴響。有學員在心得分享會提到「原來每一粒米都承載著人與自然的承諾。」心理學研究顯示,長期接觸土地能降低青少年焦慮指數,而集體勞動的成就感更有助於建立自我價值感。
社會響應與未來展望 農耕夏令營的興起,反映社會對「環境素養教育」的需求攀升。據統計,今年暑期全台相關營隊報名人數較去年同期成長四成,其中三成家庭為重複參與者。地方政府亦開始補助偏鄉學校開辦公益梯次,讓弱勢學童同等享有自然教育資源。 面對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議題,教育界建議將農耕體驗納入常態課程。學者分析,此類活動成功關鍵在於「創造有意義的勞動」,當孩子親眼見證種子發芽、親手修復受損生態,環境保護便不再是口號,而是具體的生活實踐。 未來農耕夏令營可望發展跨領域模式,例如結合食農教育與程式設計,讓學員開發農場管理APP;或導入藝術治療元素,協助都會兒童透過園藝活動抒發壓力。這股重回土地的教育浪潮,正為下一代播下永續未來的種子。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