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培訓教育、黃埔品牌冬(夏)令營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
-
微信公眾號
-
凌主任
-
謝教官
▍政策推動催生新型態營隊 據主辦單位透露,本次夏令營籌備歷時18個月,整合農政單位、地方社區與教育專家資源,設計符合108課綱「自發、互動、共好」精神的課程模組。活動選址特別避開觀光農場,轉而與傳統稻作產區及有機農園合作,學員需全程入住當地農舍,體驗從凌晨4點巡田水到黃昏驅蟲的完整農事週期。
「現代孩子能說出稻米生長週期,卻分不清秧苗與雜草。」課程規劃顧問指出,營隊特別強化「五感教學」,安排學員在專業農夫指導下,進行插秧間距測量、土壤酸鹼值檢測等任務。最受歡迎的「盲測挑戰」單元中,孩子們需蒙眼辨識15種當季作物,不少學員首次理解「食物里程」對風味的影響。
▍科技農法融合傳統智慧 有別於傳統農事體驗,營隊引進智慧農業設備作為教學工具。學員在第三天課程將操作無人機進行農地測繪,同時對比老農憑經驗判斷作物健康狀態的準確度。這種「科技與經驗對話」的設計引發熱烈討論,有學員在學習日誌寫道「阿伯看一眼葉片斑點就知道缺什麼肥,比感測器數據更直覺。」
值得關注的是夜間課程設計,包含星象導航農事曆解讀、昆蟲聲紋辨識等跨領域內容。在「月光下的菜園」單元,學員需僅憑手電筒微光完成病蟲害巡查,並設計生物防治方案。主辦單位強調「這些設計不是要培養小農夫,而是建立系統思考能力。」
▍從產地到餐桌的完整旅程 營隊後半段聚焦食物系統教育,學員分組進行「1公斤白米挑戰」,從脫穀、碾米到計算烹煮水量,全程自主完成。料理實作課特別規定只能使用當季、當地食材,有學員為設計符合營養指南的餐盒,反覆修正食譜多達7次。最後的成果展上,各組需向評審委員報告從栽種到料理的碳足跡計算,並提出改進方案。
「最震撼的是食物浪費實境課。」參與學員描述,當看到整筐因外觀瑕疵被淘汰的蔬果,多數人首次反思消費習慣的影響。在教師引導下,孩子們將這些「醜蔬果」製作成130人份的田園料理,實際體驗「全食物利用」。
▍永續觀念深植日常生活 營隊尾聲特別安排「永續生活設計工作坊」,學員須將所學轉化為具體行動方案。獲選最佳提案的「校園廚餘再生計劃」,結合課堂學習的堆肥技術與IoT監測系統,預計在新學期於多所學校試行。另有學員發起「都會陽台農耕指南」共享平台,上線兩週已累積逾千次下載量。
家長反饋顯示,87%參與者返家後主動調整飲食習慣,63%家庭開始實踐居家堆肥。教育學者分析,這種「體驗式學習」能有效突破傳統環境教育的瓶頸,建議未來可發展為常態性課程。值得關注的是,部分學員結訓後持續與指導農友保持聯繫,甚至組團協助農產行銷,形成跨世代的永續合作網絡。
▍城鄉共學創造多元價值 本次活動意外催生新型態的城鄉交流模式,在地農家不僅擔任技術指導,更向學員學習數位行銷技巧。某稻米產區理事長透露,孩子們設計的「米粒的365天」圖文日記,將作為明年產銷履歷的加值內容。這種知識互惠模式,為農村創生提供嶄新思路。
隨著首屆營隊落幕,相關單位已著手規劃冬季進階課程,預計新增氣候變遷調適、農業廢棄物再生等議題。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為,這類深度農事體驗不僅補足學校教育的缺口,更可能成為培育永續公民的重要起點。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