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培訓教育、黃埔品牌冬(夏)令營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
-
微信公眾號
-
凌主任
-
謝教官
時值盛夏,蟬鳴聲中傳來孩童歡快笑語,三十雙沾滿泥土的小手正小心翼翼採收親手栽種的番茄。這幅都市罕見的田園光景,正是近期引發教育界熱議的「農耕體驗夏令營」。為期兩週的創新課程,透過「做中學」模式引導學童認識農業價值,更被專家評為「食農教育里程碑式實踐」。
■ 五感沉浸式教學 翻轉傳統營隊模式 主辦單位突破過往夏令營以教室為主的框架,將80%課程移至實際農場進行。學員每日需完成「晨間巡田」、「作物診斷」、「生態觀察」三大任務,並輪流擔任「今日小農長」統籌灌溉排程。特別設計的「土壤實驗課」讓孩童親手檢測酸鹼值,搭配顯微鏡觀察微生物活動,有學員驚呼「原來泥土裡住著這麼多小居民!」
農藝師團隊研發「作物成長護照」系統,每位學童負責照料專屬編號的菜畦,從翻土、播種到採收全程記錄。最新統計顯示,參與學員平均每日步行數達12,000步,專注力維持時間提升40%,更有家長回報孩子主動要求減少外食頻率。
■ 科技輔助生態教育 打造永續觀念 課程融入智慧農業元素,安排學童操作簡易型土壤感測器與微型氣象站。在「數據解讀工作坊」中,十歲學童能準確比對溫度變化與蟲害發生率,並提出「錯峰澆水」等解決方案。夜間課程則結合星空觀察與生態講解,讓學員理解氣候變遷對作物的具體影響。
值得關注的是「食物里程計算」單元,學員利用平板電腦追蹤午餐食材來源,當發現一顆高麗菜運輸距離竟達300公里時,多位學童當場提議修改菜單。這種即時反饋的教學設計,成功使92%參與者建立「地產地消」觀念。
■ 跨域學習成效顯著 引發政策關注 心理學家分析營前後問卷發現,學童在「環境責任感」與「問題解決能力」兩項指標分別提升67%與58%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原本抗拒蔬菜的學員中,有75%願意嘗試食用自己種植的作物。教育學者指出,這種透過勞動建立情感連結的模式,比傳統說教式營養教育有效三倍以上。
農政單位透露正研擬補助方案,計劃將此模式導入全台百所中小學。近期更與營養師公會合作開發「從產地到餐桌」延伸課程,預計明年增設禽畜飼養體驗區。民間團體則發起聯署,要求將農耕教育納入108課綱必修單元。
■ 都會農耕新浪潮 親子共學需求激增 隨著營隊口碑發酵,相關單位接獲逾千通詢問電話,緊急加開五梯次仍供不應求。房仲業者觀察發現,都會區頂樓農園的詢問度同期增長35%,顯示都會家庭對親近土地的需求。書店通路數據亦佐證此趨勢,農藝類童書銷量較去年同期暴增2倍。
專家提醒,推動食農教育需建立完善安全規範,現行營隊除投保高額意外險,更嚴格執行「三師制」——每組配置農藝師、急救員與心理輔導員各一名。未來將導入VR技術模擬極端氣候情境,並與大學農學院合作開發適齡教材。
這場都會掀起的「新綠色革命」,正悄然改變下一代與土地的關係。當更多孩童能辨識稻穗與雜草差異,當城市陽台冒出青翠芽苗,或許我們終將見證永續種子扎根心田的美好未來。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