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培訓教育、黃埔品牌冬(夏)令營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
-
微信公眾號
-
凌主任
-
謝教官
隨著都市化進程加速,年輕世代與土地之間的連結日漸淡薄。為重建人與自然的對話管道,近年全臺多地掀起「農耕實踐夏令營」風潮,透過為期五至七日的深度體驗,引導青少年走入田間,親手播種、收割,並參與食農教育課程。主辦單位強調,活動不僅傳授農業知識,更旨在培養「從產地到餐桌」的永續意識,喚醒學員對環境的責任感。
活動設計結合傳統技藝與科技農業 本次夏令營課程規劃強調「手作」與「科學」並重。學員首日需赤腳踏入水田,於專業農夫指導下學習插秧技巧,並記錄秧苗間距、水深等數據,後續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追蹤生長狀況。第二日則安排「土壤診斷工作坊」,由農業專家帶領學員分析酸鹼值、有機質含量,親手調配堆肥原料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主辦方特別復刻早期農村生活場景,要求學員使用傳統戽斗灌溉、竹編簸箕篩選稻穀。晚間更安排「星空下的農具課」,透過百年前犁具、蓑衣等文物,講述臺灣農業史演進。有學員坦言「第一次意識到每粒米都承載著好幾代人的智慧。」
食農教育貫穿產銷鏈 建立消費反思 有別於單向教學,夏令營將三分之二時間設計為「情境實作」。學員須分組經營微型農場,從成本計算、病蟲害管理到收成定價皆需自主決策。活動第四日更模擬產銷失衡危機,隨機抽選天災、市場價格波動等情境卡,迫使學員思考農業風險。
廚房實作環節亦別具巧思,學員需用親手採收的蔬果烹調四菜一湯,並計算食物里程與碳足跡。營養師現場解析添加物對健康的影響,許多學員驚呼「原來市售食品的成分表藏了這麼多秘密!」此單元成功促使九成參與者簽署「減塑飲食承諾書」。
生態保育課程獲國際認證 為強化環境教育深度,主辦單位與學術機構合作開發「生態服務給付」實境遊戲。學員化身調查員,沿著田埂辨識臺灣特有種如彩鷸、赤腹松鼠等生物,並學習設置棲架、生態池。完成培訓者可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(UNEP)認證的初階生態保育學分,此設計吸引逾百名家長主動洽詢。
夜間活動則安排「暗訪蛙類世界」,使用專業聲波探測儀錄製臺語俗稱「田僑仔」的虎皮蛙叫聲。保育員同步分享臺灣濕地消失現況,不少學員當場提案撰寫公民信,要求地方政府重視棲地保護。
跨世代對話激盪新農業想像 活動尾聲特別舉辦「青銀共耕日」,邀請當地七十歲以上老農擔任導師。年輕學員需在兩小時內學會以稻草綑紮掃帚、用竹篾修補畚箕,並聆聽1950年代農地改革口述歷史。這種跨越年齡的技術傳承,讓參與者深刻體會「農業既是技藝,更是文化載體」。
閉幕式上,主辦方公布驚人數據經過五日勞動,全體學員共收割逾三百台斤稻米,採收的蔬菜足以供應社區五十戶獨居長者一周所需。這些成果將轉化為「食物包裹」,由學員親手配送至弱勢家庭。許多家長反饋,孩子返家後主動減少剩食,更開始關注在地小農產品。
產官學界齊力推動 土地教育納入課綱 教育界人士指出,此類夏令營成功補足學校教育的盲點。根據問卷調查,參與學員的「環境敏感度」與「糧食自主意識」分別提升62%與58%,更有三成學員規劃選修農業相關科系。立法機構近期已提案,擬將農耕體驗列入中學必修課程。
農政單位則樂見其成,強調將擴大補助田間教學場域。未來計畫引入VR技術模擬極端氣候對作物的影響,並與東南亞農業社群串聯,推動跨國線上耕作交流。學者建議,若能結合地方創生政策,將可創造教育與社區發展的雙贏局面。
這場從土地長出來的教育實踐,正悄悄改變臺灣新生代對農業的刻板印象。當更多年輕人願意彎腰接觸泥土,或許正是建構永續未來的關鍵契機。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