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培訓教育、黃埔品牌冬(夏)令營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
-
微信公眾號
-
凌主任
-
謝教官
隨著都市化進程加速,年輕世代與自然環境的連結逐漸薄弱。近年來,一股「返鄉務農」的風潮延伸至教育領域,以「農耕體驗」為核心的夏令營活動異軍突起,成為家長與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。這類活動不僅讓學童走出冷氣房、親手觸摸土地,更透過實作課程深化對農業與生態的理解,被視為培養環境意識與生命教育的重要媒介。
從播種到收成沉浸式課程設計 農耕體驗夏令營以「一日農夫」為概念,規劃系列實作課程。學員需參與整地、插秧、施肥等傳統農務,並學習辨識作物病蟲害、製作天然堆肥等永續農法。部分營隊更結合科技元素,例如透過感測器觀察土壤濕度變化,或使用縮時攝影記錄植物生長週期,讓學員在勞動中理解科學原理。
值得注意的是,課程設計強調「完整週期體驗」。學員從播種階段開始照顧作物,並在營期結束後持續透過線上平台追蹤農田狀態,部分營隊甚至會在秋季舉辦「收成祭」,邀請學員返校參與收割。此種長期互動模式,打破傳統夏令營的短期框架,深化學員對食物來源的認知。
食農教育與環境意識雙軌並進 根據主辦單位統計,參與學員中逾七成從未有務農經驗,甚至有孩童初次知曉「米飯源自稻穗」。為此,營隊特別安排「從產地到餐桌」的食育課程,例如將親手栽種的蔬菜烹調為午餐,或參訪鄰近食品加工廠,認識食材加工流程。
環境議題亦融入活動環節。學員需分組討論「氣候變遷對農作的影響」,並提出解決方案。部分團隊曾發想「雨水回收灌溉系統」或「蚯蚓分解廚餘」等創意點子,展現對生態問題的反思。主辦方表示,這些成果將彙整成冊,提供相關單位作為環境教育參考資料。
都會家庭的需求轉型 家長選擇農耕營的動機呈現多元化趨勢。除希望孩子「遠離3C產品」的普遍期待外,更多家庭著眼於培養責任感與抗壓性。一名家長受訪時提到「孩子每天記錄作物生長狀況,失敗時得學習面對,這比書本上的挫折教育更真實。」心理學專家分析,農務需長期投入且結果具不確定性,能有效訓練耐心與問題解決能力。
都會區學校也開始將農耕體驗列入校外教學選項。教師認為,這類活動能補充課堂不足,例如自然科結合光合作用實作,社會科則延伸至糧食安全議題。近期更有國際學校將營隊列為「服務學習」學分,要求學員協助在地小農行銷農產,促進城鄉交流。
挑戰與未來發展 儘管農耕夏令營廣受好評,實際執行仍面臨挑戰。首要問題是「場域限制」,都會區缺乏大面積農地,多數營隊需移師郊區或與休閒農場合作,交通與住宿成本隨之增加。此外,部分家長質疑「務農與升學的關聯性」,顯示傳統觀念仍待突破。
對此,主辦單位嘗試引入跨領域資源。例如與營養師合作設計飲食教育單元,或邀請藝術工作者帶領學員以自然素材創作,提升活動附加價值。未來更計劃開發「分齡課程」,針對高中生加入農業經濟、綠色創業等進階內容,擴大參與族群。
政策與社會資源挹注新動能 農耕體驗的興起,亦反映政府與民間推動食農教育的決心。近年多項政策鼓勵學校與農民合作,部分縣市更補助弱勢學童參與營隊。民間團體則發起「認養農田」計畫,將營隊盈餘用於支持在地農業,形成良性循環。
業界觀察,這股風潮不僅是短期的暑期現象,更可能重塑下一代對農業的認知。隨著永續發展目標(SDGs)普及,年輕世代透過親身實踐,正逐步理解「人與土地共生」的深層意義。農耕夏令營作為啟蒙媒介,或許將為台灣農業與環境教育開創嶄新篇章。
報名電話熱線: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機、微信同號)
18028008323(謝教官-手機、微信同號)
營地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金洲北路一街1號
粵備案號:粵ICP備2021139870號